[摘要]審美文化生態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審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種學術視野和研究思路。這種研究從地域差異、傳承演變、群落認同和文化空間的聯系中考察審美文化發展演變過程的現實活態特征與當代中國的特殊性問題,為審美文化研究打開新的視域和研究空間。比如,作為大眾重構的想象性體驗,鄉土文化正在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生態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學不僅要關注作為鄉土文化傳統的審美體驗,而且要研究鄉土文化傳統如何進入日漸都市化的當代文化空間并且在生成著新的審美文化特征。審美活動的群落化為美學和文藝學研究提示了一種非經典的社會學視野,在此視野下研究審美活動的目的不是要尋找普適性的規律或普遍的美學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體的審美活動差異,在不同群體的沖突與對話交流中導向對當代審美文化生態的全面認識。同樣,空間轉換成為當代審美活動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學如果不是制作都市烏托邦的理論藍圖,而是關注當代空間的審美文化生態研究的話,就必須正視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間的內在矛盾和非整合性。
[關鍵詞]審美文化 文化生態 鄉土 群落 空間
〔中圖分類號〕I01;B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7326 (2010) 11-0127-08
作者簡介 高小康,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廣州,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