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4年被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5人,其中教授9人;兼職研究人員12人,其中教授11人。中心主任為康保成教授,主要學術帶頭人有黃天驥、葉春生、康保成、歐陽光、高小康教授。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由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劉魁立教授擔任。其他專家學者、學術委員分別來自于海內外的戲曲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地理學等研究領域。
20世紀50年代,著名戲曲史家王季思、董每戡創建了古代戲曲研究方向,培養了一批中青年研究骨干,使該研究方向在全國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由顧頡剛、鐘敬文等前輩創立的民間文學和民俗學研究傳統,也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績。中心以這兩個研究方向為基礎,同時結合非物質遺傳保護對策研究,建立起一支傳統深厚、梯隊健全、成果突出、跨學科的研究隊伍。
近年來,中心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2002年,王季思教授主編的《全元戲曲》獲全國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2006年,康保成教授的專著《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獲得全國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高小康教授的論文《都市文化建設與非物質遺產》受到學術界內外廣泛關注。2008年,黃天驥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古代戲劇形態研究》結項成績為優秀,正式出版后獲得海內外廣泛好評。除此以外,一批國家級、省部級項目進展順利,研究成果不斷見諸于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或者正擬結集出版。
通過參與重大項目,中心培養的研究生受到了文獻與田野調查的雙重訓練,獨立開展科研的能力大大增強。宋俊華的博士論文《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劉曉明的博士論文《雜劇形成史》先后獲得全國百篇優秀論文獎,黎國韜的博士論文《古代樂官與古代戲劇》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提名。
在境外交流方面,中心先后與美國民俗學會、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演劇博物館、神奈川大學的21世紀COE項目--人類文化的非文字資料的體系化研究、名古屋大學國際交流部簽定了合作協議,實現了師生項目交流。此外,中心獨立召開了3次以上的國際學術會議,有20余名外國學者參與。同時,先后接待了多名美國、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的來訪學者,開展了實質性的學術交流。并且,中心前往美國、加拿大、奧地利、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以及臺灣地區參加學術會議達二十幾人次。
中心創辦的學術期刊《文化遺產》,成為國內首個以發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科研論文的陣地,在學術界獲得好評。中心所屬的嶺南劇社,在全國高校業余京劇演出比賽中屢屢獲得好成績。
在社會服務方面,中心為廣州市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訓班,為市文化部門申報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作出貢獻,有兩位教授受聘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成員。此外,中心在重慶、貴州、云南、內蒙古等地建立了工作站,與地方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調研、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合作關系。同時,中心專家多次接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瞭望雜志、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東方早報、人民網、廣東電視臺、廣州電視臺的采訪,并被各大網站轉載,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網址:http://www.cich.org.cn/
手機版 | 歸檔 | 關于我們| (粵ICP備14048290號 )
主辦:學術研究雜志社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18號廣東社會科學中心B座7樓學術研究雜志社
郵編:510635
? 學術研究雜志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